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篇一: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人人都有,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外在世界之间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3、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祖传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 总结 。

4、哲学则是研究自然、祖传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5、哲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同具体科学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①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的只是客观世界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部分、某一个领域,而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②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研究任务和目的的不同。

二者的联系:①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②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作用。

6、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7、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8、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9、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或者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10、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①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二者是谁的问题。对这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由派生出来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意识是世界的西湖,物质是由意识派生出来的,就是唯心主义。②“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讲,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于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或者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可知论哲学坚持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哲学哲学则把思维与存在相互割裂并绝对地对立起来,不可知论的基本哲学都是唯心主义的。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恐天下不乱心主义者都江堰市是可知论者。

第一方面是主要的和根本性的,第二方面从属于第一方面。

11、简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由哲学研究的对象决定的。②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其哲学发展的方向和命运。③是人类实践和现实生活的基本问题。

12、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与斗争中,还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哲学思想的对立与斗争。

13、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态。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4、辩证法思想即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

15、唯心主义哲学主要表现为两种基本的理论形态,即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种脱离自然、社会和我们人自身的精神实体。人物了解:黑格尔、朱熹。主观唯心主义则坚持认为世界依存于我们人的主观意识,世界是人的思维、人的意志或人的精神产物,离开了人的主观意识就不可能有客观的物质世界。人物:我国宋代的陆九渊、明代的王阳明提倡“心学”,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贝克莱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①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这三大科学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全的理论体系。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

一。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辩证的自觉观和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统一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独创。

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理论。

二、物质和意识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实在的哲学范畴。

2、可知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简答: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答: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4、无能无力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5、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也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就会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6、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和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和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7、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同时也充分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及其意义。首先,相对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理解静止也无法了解运动。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最后,相对静止是人们了解事物的重要前提条件。

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反对相对主义的诡辩论,同时也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8、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9、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10、时间的特点:一维性和不可逆性。

11、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12、空间的特点:三维性。任何物质都有一定的长、宽、高三个维度。

13、时间、空间同物质的运动是不可分享的。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的运动,不存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不存在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14、坚持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享的原理,就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时空观以反对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15、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同时又表现为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16、物质与运动的客观规律性。规律:是指物质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关系。

17、规律的特点:①规律是物质的本质的联系。②规律是物质的必然联系。③规律是物质的稳定联系。

18、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19、规律的客观性原理:我们不能创造和改变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存在、发生作用的条件。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包括自然界、社会)

2、意识的产生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①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②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发展到动物的感应和心理。③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发展到人类的意识。

3、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意识不仅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4、简答:劳动在人的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哪些决定性作用?

答:①劳动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性。②。。。。。。提供了生理基础——人脑。③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④劳动使人类的意识更加丰富。

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6、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都是来自客观存在,正如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选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7、意识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②个体意识之间具有差别性。③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8、辨析: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答:①虽然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源泉是客观的。②个体意识之间存在着差距,但这些差距不是先天千万的就是后天的实践造成的,其产生的根源都是客观存在的。③意识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不能凭空创造。由此可见,意识不仅是人脑特有的属性和机能,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有机统一。

9、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选世界的能力和思维活动。

10、简答: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

答:①意识反映世界的活动,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 计划 性。②意识不仅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仅能反映现存的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③意识对于改选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1、简答: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

答:①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科学的理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坚持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的意识。②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离不开社会实践。实践是物质和意识相互转化的唯一桥梁和途径。③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必有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2、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正确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是科学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要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3、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在客观规律及其物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充分挥主观能动性,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求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努力失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多样性的统一都是以客观实在为基础的。

3、论述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答: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党的思想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唯物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部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1、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条件:就是指与某一特定的事物相关联的、对其存在和发展产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

★3、系统:是指若干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按照一定方式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特征。

★4、简答:发展的本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答: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历史必然性因而日趋走向灭亡的事物。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因为:首先,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来说,新事物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历史条件;其次,从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来说,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而成的,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落后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因素,并且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最后,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的、人民群众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又称矛盾规律。

2、规律: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双方之间的两种基本属性或基本关系。

4、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②矛盾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享的性质和趋势。从性质上讲,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矛盾。

6、简答: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两种属性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

答: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表现的形式、在矛盾运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是有区别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同一性包含着斗争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有条件性体现了事物静止的相对性和条件性,而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则体现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

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8、简答: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答: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前提,一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同时获得发展,发展统一体内部的发展。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作用中获得自身的发展和提高。③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互贯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9、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在事物量变的过程中,斗争可以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为向对立面的转化作了量的积累。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性力量。

★10、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表明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12、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其发展变化的依据,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决定性作用。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13、唯物主义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有着重大意义: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我们自己的事务上,这样才能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们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同时,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篇二: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8% 42分左右)

序论:

哲学:

一、定义1.本质:质学与世界观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也是世界观,但世界观并不都可以称为哲学,只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才可称为哲学

2.功能:哲学与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去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就是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

是统一的。

二、基本问题 1.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一个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内容:何者第一性\有无同一性

两个方面: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亦即谁决定谁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精神(意识)和物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论据:不能回避\ 前提基础\斗争焦点\实践问题

四条论据: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做出明确回答的问题;②如何解

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③思维和丰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史上各派

斗争的焦点,从而成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

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三、主要派别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基本派别)

⑴定义: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区分哲学基本派别

唯一的科学的标准。依据哲学家们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两个基本派别。所谓唯物主义就是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意思(思维)第二性,物质决定意思、意识

是物质的派 生物 的哲学派别。所谓唯心主义,就是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

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⑵形态:首先,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

及在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或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发展的

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

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次,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哲学史上出现过

许多唯心主义哲学流派,但归结起来不外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认为,

在万事万物之前,先有一种神秘的“客观精神”。它是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只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

物和表现。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是感觉或意识的产

物。

⑶根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与此相交织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的存在和发

展,具有多方面的原因。概括来说主要有社会历史根源、认识根源、阶级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主要指社

会实践的性质和发展状况,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就存在着产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深厚根源。②认识根源: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也存在着正确认识事物和歪曲认识事物两种可能性,即唯物正确观点和唯心主义的错

误观点。③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里,唯物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分不开的。

2.一元论与二元论

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所以它们都是一元论哲学。哲学史上的二元

论,否认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个各自独立、互不依赖的本原,是哲学上的折中主义。

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凡是肯定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承认客观世界能为人们所认识的哲学观点,属于可知论; 凡是否认思维与存

在的同一性,否认客观世界能被人们所认识,或者否认客观世界能够被人类彻底认识的哲学观点为,属于不

可知论。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没有绝对静止和永恒不变的东西; 事物的运

动和发展不只是量的变化,而且有质变和飞跃; 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主要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自

身所包含的矛盾性。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辩证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第二历

史形态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三个历史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固定不变的;虽然有时也承认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

的变更,但否认事物的根本质变和飞跃;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在于外力的作用,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

物自身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哲:

一、马哲产生的根源:具体说来,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有其坚实的自然科学前

提和理论来源。

二、产生与条件 1.社会历史条件:19世纪上半期社会历史的发展提示了社会历史唯物辩证的性质(涉及:

资本主义发展与工人运动发展)

①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②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开始作为

独立的 政治 力量登上 历史 舞台,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③无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需要有 科学 的理论作指导,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丰富

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

2.自然科学前提:19世纪上半期自然科学的发展提示了自然界唯物辩证的性质(涉及: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自然科学前所未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基础。19世纪上半期,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进步,其中有代表性的重大成就,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等三大发现。 3.思想理论来源:19世纪上半期哲学理论的发展使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发展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涉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与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 广义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人类历史上优秀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狭义地说,德国古典哲学,特

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三、特征与定义 1.对象: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最普遍规律的科学(涉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对应:

自然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这是从哲学研究的对象上概括什么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对立)又有联系(统一)。二

者的区别: 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某一领域、方面或层次的特殊本质及其规律,哲学以整个世界的

共同本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

二者的联系:每一时代的哲学都以该时代的具体科学为基础,从具体科学中概括出哲学的一般结论和原则;哲学

所概括和总结的一般结论和原则又可以指导人们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本身,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

导意义。

2.内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涉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对应:哲学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这是从哲学的内容上概括什

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实现了唯物

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而且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统一起来。

3.使命: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涉及:哲学的阶级性 对应: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这是从哲学的阶级属性、根

本特征和社会作用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题: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为什么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简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

一、唯一特性(定义)

1.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者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出发,认为物质是意识或精神的产物,精神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原和基础。

⑴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物质是自我意识的产物。 ⑵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物质是离开人、离天人脑的某种所谓精神的产物。

2.旧唯物主义

⑴朴素唯物主义:具体物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某一种或某几中具体的“原初物质”构成的,“原初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⑵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的特性说成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3辩证唯物主义——列宁:客观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咱客观现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信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⑴唯物论:本原①唯物论与唯心论 ②一元论与二元论坚持了唯物主义一无论的根本立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⑵认识论:可知 ①反映论与先验论 ②可知性与不可知性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证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⑶辩证法:哲学 ①哲学范畴与科学范畴 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阐明了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缺陷。

二、根本属性——运动

1. 物质与运动(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

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①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③离开物质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

2. 运动与静止(绝对相对,相互渗透)

①所谓静止是指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主要指以下两种情形:一是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空间位置移动,二是事物保持自身的稳定性,尚未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其一,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的统一;其二,运动静止相互信赖,相互渗透。③在对待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上,我们既要反对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动论,又要反对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语言和诡辩论。

三、存在形式——时空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 客观性(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不可塑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性是三维性。

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①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②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不存在的。

2. 辩证性(绝对相对)

⑴ 无限与有限

时间和空间既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相对性的一面。①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所件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的具体特征是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的,是可变的、有条件的。②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又表现为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

一。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但我们也得承认,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却是有限的。

⑵ 不变与可变

意识:

一、起源(时间上是第二性的):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 来源: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 来源: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二、本质(空间上是第二性的):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 基础: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基础

2. 内容: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来源

三、作用(反作用上是第二性的):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界);自觉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改造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③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④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1. 前提:认识和遵循规律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①客观规律是指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即自觉的能动性。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相互依存有两层意思:一是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有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的辩证统一,就要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既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又反对否认主观能动性的形而上学。

2. 途经:付诸实践

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①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②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③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 条件:利用工具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原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①世界是统一的世界。②世界统一于物质。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论证:①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证明。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意义:①一切从实际出,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二、论据 三、意义 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

题: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伟大意义

2.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3.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辩证法:

所谓联系也就是关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信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世界的永恒发展:1.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是唯物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辩证用。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①联系的客观性②联系的普遍性③联系的多样性法的总特征之一。广义的发展,泛指运动、转化、联系、变化的一切过程,既包括上升的运动,也包括不降的运动;狭义的发展,特指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运动。2.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必然性:(1)适应性:新事物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优越性:在内容、形态、结构等方面都优于旧事物;(3)正义性: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阶级、人民群众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反映着社会生活进步的要求,因而最终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特别是有远大前途的先进社会力量的支持。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这是规律最根本的特点。

一、矛盾

概念:所谓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稳中有降要素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简单地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关系或对立统一,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

1. 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关系或根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方面的基本含义:(1)相互依存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趋势。(2)相互贯通

2. 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3.关系

篇三:成人高考 政治复习资料详解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详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3、怎样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也就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是划分辩证法的观点和形而上学的观点的标准。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孤立、静止、片面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变化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纯外力的结果。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从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地规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它的任务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内容上看):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它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是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从特征、特点上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实践性是根本特征。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理论。

小结: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从研究对象上说,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3)从内容上说,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4)从作用上来说,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5、说明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

答: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在不断地运动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第三,离开物质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休,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

6、说明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答: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关系:第一、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第二,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第三,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7、意识是怎么产生的?本质是什么?

答:意识的起源:第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两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即从意识的基础上讲: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上讲: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第二性的,是被物质所决定的。

8、怎么理解世界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答:1)世界是统一的,由此引出两个对立观点:一元论和二元论。2)世界统一于物质,由此引出两个对立观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3)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化的统一,是世界统一性的表现。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它告诉人们要从实际出发。2)它告诉我们要有统一观念、全局思想。3)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

9、“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答: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首先,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要求我们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使得我们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充分反映时代进步和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要努力适应时代的需要,及时解决时代发展中的新课题。其次,与时俱进必须把握规律性。把握规律性是进行理论创新的前提。所谓创新决不是主观任意的创造,而是符合严格的科学性要求的创造性活动。就社会领域内的创新活动来说,必须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任务,就是要不断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探索在新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规律。再次,与时俱进必须富于创造性。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关键在于创造出新的东西。

10、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答: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联系也就是关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发展从性质上讲,发展是一种前进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从内容上讲,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新陈代谢;从形式上讲,发展是量变到质变。

11、发展的本质?

答:所谓发展是指事物的运动和过程。发展首先是一种运动:从性质上讲,发展是一种前进运动,既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从内容上讲,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新陈代谢,除旧布新;从形式上讲,发展是量变到质变。发展不仅是运动,而且也是一个过程,即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反之,旧事物就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因为三点:第一,事物发展的辩证性质决定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内部孕育成熟,发展起来的。它是旧事物赖以存在的因素,又是促进旧事物灭亡的因素。旧事物无法克服新事物,新事物在发展中必然否定旧事物。第二,新事物在本质上比旧事物优越。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

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人民群众是

历史的创造者,受到人民群众支持的新事物总是不可战胜的。

1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什么?

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无处不在,并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指同类事物矛盾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差别和个性,(具体表现在: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发展阶段的特殊性。第二、矛盾及矛盾方面地位、作用的特殊性。第三、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相对绝对的关系,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的关系。

13、怎么理解事物发展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答: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力量。它规定了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外部矛盾,即外因,外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否定的。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发展的进程,改变事物发展的面貌等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是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依据。

14、为什么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处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2)在唯物辨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处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事物内部的矛盾;②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和把握它们的关键;③矛盾分析法即对立统一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使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3)强调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不是要以它代替其他规律范畴,而是要全面而有重点、完整而又准确地把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把握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本分区别。1)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及否定之否定过程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15、质和量、质变与量变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答: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的根本特点是,特定的质就是事物

本身,质和事物不可分割,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窨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的根本特点是: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即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度:质和量的统一叫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也就是一定的质所以能够存在的量的限度(范围)。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飞跃。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另一方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它又区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情况。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具有量的扩张,即新质要素在数量上迅速扩大,直至新质完全代替旧质。量变和质变又相互转化。在量变基础上发生的质变,体现和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量变、质变,新的量变,质变相互转化和交替,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

16、说明实践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形式?

答:(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3)三个主要形式:第一,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二,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是为配合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第三,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实验的作用越来越大。

17、什么叫客体?它与客观存在是什么关系

1.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之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进入人的实践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即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2.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要有:第一,二者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第二,二者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认识的基础。第三,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即价值关系。第四,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欣赏、感受和体验关系,即审美关系。